北大医院泌尿外科7年蝉联学科榜首,一切皆是努力后的功到自然成

来源: 健康界 2017-10-09

北大医院泌尿外科手术图.jpg

北大医院泌尿外科手术。图/医院提供


    外界看来的幸运,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下称北大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周利群自己看来,是努力后的水到渠成。迄今为止,他带领科室蝉联复旦版《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泌尿外科榜首已有7年,在这个过程中,他本人先后被同事称为好人、好医生、好研究者、好管理者,被多家媒体称为“最帅”和“最牛”的泌外医生。


    “北大医院泌尿外科给予医生的成长环境是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周利群了解科室的优势,但也深知其中暗含的危机,“高处不胜寒,最怕是跌倒。”回顾历史,他总结经验,“所以在这个‘高架桥’上谋发展,就要化弱为强,由强展大。正所谓‘压力无疑在,但动力常推新’。”道理一目了然,但过程却犹抱琵琶——这个“新”应由何处推助而起?


  拨云


    7年来,北大医院泌尿外科不仅雄踞复旦专科排行榜榜首,且多年保持医、教、研、防均全面发展,做到“各方面都强人一等”。不过这条路走得并不平坦。周利群回应,北大医院全面先人一步的关键在于“我们知道科室发展没有捷径可言,但一定有‘宝’可挖。”这个“宝”就是推动科室不断向上、来自前辈的榜样力量。“老一辈告诉我们,每天要拼尽全力完成四字目标——领先一流。”周利群口中的老一辈是指吴阶平和郭应禄两代院士带领的北大医院泌尿外科团队,中国泌尿外科历史正是在他们手上展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老一辈的荫庇,为北大医院泌尿外科发展提供了富养的土壤和先天优势。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一代北大医院泌尿外科如何更上一层楼?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周利群用一个故事,道出“干一行爱一行”的秘密。


    曾经,科里有个被迫学医的年轻人,在学生阶段,他觉得学医很枯燥,所以并不出类拔萃。但在他考到北大医院泌尿外科后,他接触到数不过来的患者和千奇百怪的病历,这激起了年轻人的好奇心。


    在兴趣增加的同时,他提高了对自身的要求,而这促使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随着在临床时间的增加,他愈发感到满足,因为他从能治疗常见病,逐渐成长为能治疗别人治不好的疑难杂症,于是他开始有了成就感,也开始把专业当成梦想,而这之后梦想也成就了他。因为他通过自己的经历了解到如何产生对职业的热爱,也体会到从业各个阶段的职业需要。


    当“年轻人”成为主任后,自然而然,这种经历为他管理科室带来“化弱为强”的方法——用兴趣点引发成就感。学科发展的动力由此生源。这个“年轻人”就是周利群。他也通过自己的体会,努力营造年轻人需要的成长氛围——公平之外更要宽松,无论是技术还是研究方面。此后,北大医院泌尿外科一改传统做法,在这两方面不断尝试突破。


    技术上,为适应时代发展,促使年轻人更快进步,周利群一改传统按年资进行的教学模式,变为按需求进行:指派高年资大夫引导年轻大夫接触复杂手术;研究中,为满足临床需要加紧培养后续人才,他不仅鼓励年轻人接触新术式,还会请高年资大夫提供帮助。经过长期的培养,业界如此评价北大医院泌尿外科的年轻一辈:手术漂亮,思想活跃。


    得益于前辈培植的土壤和新一代提供的氛围,泌尿外科同时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要素。


    搭台


    缕清管理理念的来源,北大医院泌尿外科的发展路径进一步往前延伸。在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和医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学科发展对广度和深度的要求愈发凸显。


    自2011年掌舵北大医院泌尿外科,周利群最有感触的心得是“搭好台子才能唱大戏”。为此,他大部分工作时间都致力于思考——寻找为科室不同阶段的医生、护士、技术人员搭建展示平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学科发展案例,针对泌尿外科的特点树立起“四根顶梁柱”,又叫“四化”——标准化、专长化、学术化和国际化。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前医疗资源不但总体缺乏,更要命的是还缺少标准化。“虽然患者、疾病、医生存在差异性,但是对同一种手术和患者,哪怕是不同的医生来做诊治,也要保证结果的一致性。”在他看来,这是检验手术质量的指标,所以标准化势在必行。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多面手逐渐被“一招鲜”淹没,专长化也由需要成为趋势。周利群根据经验谈到,在住院医师阶段,需要在各个病房之间轮转,做到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到了主治医师阶段,就需要定方向,比如肿瘤、结石、尿控等。


    “对个人而言,有专长是独树一帜,”周利群伸出一只手,随后收起四指,“对科室而言,每个成员把自己的专长发挥到极致,便能首屈一指。”也因此,北大医院泌尿外科在对医师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向提要求时,就着重针对医生的专长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而医生把根扎牢——做好手术后,他便需要“开花”——搞学术,做科研了。周利群认为,一个医生想要达到“开刀匠”以上的高度,就必须要做科研。因为科研对内是手术的支撑,对外则以课题、论文、著作等形式代表自我的发声。


    “声音”一旦发出,或多或少都会有回响,即产生信息交换,这就是“国际化”所能激发灵感的原因之一。“过去我们是把老外请进来说,现在我们是走出去讲。”周利群解释,这种“主动出击”不知不觉间就打通了“由强展大”的路径:做好本职工作,展示我国学科发展成果,获得关注,促进多方合作的达成。


    借着影响力带来的吸引力,“四化”耸立而成,学科发展顺势而上。目前,北大医院泌尿外科不仅与国际多国形成伙伴关系,而且在研究上能达到与国际基本同步,有些方面甚至领先于国际。


    布阵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北大医院泌尿外科每天都是人山人海。对此,周利群很理解,“老百姓生病的思维往往是这样的:我一辈子也不会生几次病,生了病可能就是要命的,在交通和钱都可以承受的情况下,我肯定要找全国最顶尖的大夫来看病。”但人满的同时,“患”也随之增多,如何解忧?


    “唯有分级——把基础疾病留在基层。”周利群心里知道终极法门,却长期苦于无法实现,“因为缺人。”面对现实,周利群一叹,“无专科何来专人?”事实上,在很多基层医院,泌尿外科并不是独立科室,而是被囊括在普外科当中。“医生不专,患者难信;医生不强,患者上跑。”在周利群看来,这只是困难之一,困难之二则是泌尿外科疾病的多源性。


    泌尿外科从来不是打单独斗的科室,治疗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所以在发展泌尿外科的基础上,其他相关学科也要协同发展。“这样计划下来,泌尿外科的分级诊疗肯定是持久战。”有何方法能“一炮三响”——同时解决专、强、多学科三方面的问题?随着全国施行规培和专培的来临,周利群心中的希望之灯逐渐被点亮。


    2017年上半年,周利群带领中国产学研促进会泌尿生殖产业联盟,整合中国泌尿生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UGCC)、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CUDA)和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培训学院的专家资源,开启中国泌尿生殖联盟畅通工程项目,实现多学科齐下基层的面貌。“我们是‘看需下菜碟’,基层医院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帮扶什么。”


    不过,在他看来,要想基层泌尿外科成长,关键在于根系的独立。为此,中国泌尿生殖联盟畅通工程项目要求对口的基层医院设立泌尿外科,并且配备专门的医生负责。“心急也要豆腐热”的他规划出两步:第一步,对患者,分为远和近进行诊治。远,选定专家组对县域医院泌尿外科的病例进行远程会诊、查房;近,举办国家定点扶贫县的实地义诊活动。第二步,对医生进行线上线下的“强”教育。线上,举行规范、指南、手术等的直播教学;线下,选定专家组到签约县域医院实地手术教学,并接收合作签约县市医院经评估过的进修医生。


    “我们希望在未来3年内,帮扶到百家县市级医院,直接惠及院内和院外各10000名患者,争取达到90%大病不出县。”而这只是中场,下半局的计划已在周利群运筹之中:使定点医院成为中心示范基地,带动下级医院的发展。(来源:健康界)


0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