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称:有13种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我被家暴了。”2019年11月25日,美妆博主宇芽通过微博发布视频,讲述了自己被男友数次殴打的经历。
宇芽称在半年时间里,遭到多次家暴,被男友拖出电梯殴打,被男友穿着鞋踩脸,被男友抱摔,被男友脚踢脊椎骨…………而且,家暴越来越频繁,有时相隔只有十来天...视频发出后迅速引发网友关注,重庆江北区警方回应,正在核查相关情况,有进展将及时对外公布。
家暴者通常有哪些特征?遇到家暴该怎么办?《生命时报》邀请权威犯罪心理专家进行解读,并提醒所有人,家暴不是家务事,是违法行为,一旦遭遇家暴,必须行动起来。
受访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副教授、心理学博士 谢丽丽
什么是家暴?家暴,是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等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
1993年,联合国发表了《消除针对妇女的暴力宣言》第一次给“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下了定义:无论是在公共场合或是私人生活中,任何基于性别的、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体、性或精神伤害或痛苦的暴力行为,包括威胁进行这类行为、强迫或任意剥夺自由。《宣言》指出,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是对妇女人权和基本自由的侵犯。
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有哪些?
家庭暴力: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殴打等身体暴力;强奸、强迫等羞辱性性行为;侮辱谩骂、不予理睬、不肯离婚等精神暴力;严格控制夫妻共同财产和家庭收支等经济控制;
社会上非配偶对妇女的暴力:包括强奸、贩卖妇女、强迫卖淫等行为,以及性骚扰,包括侮辱性的评论、暗示、触摸等身体性接触。
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2016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有30%的已婚妇女曾遭家暴。家暴并不罕见,如果能提前识别家暴者的特征,也许能采取措施避免悲剧发生。
家暴者的13个特征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马丁·赫伯尔特所著的《防止家庭暴力》一书中,总结了家暴者的13条心理特征。
1.长期低自尊,感觉自己能力不足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副教授谢丽丽认为,基因遗传、童年期严厉的家庭教育、父母或者抚养人简单粗暴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导致一个人过度自卑或是自卑与自负交织在一起的复杂人格。在这类人心中,自尊心甚至高于生命。每当遇到挫折,他们更想通过暴力证明自己的能力,发泄在他认为安全的对象身上。那些有性功能缺失或障碍者家暴可能性更高。
2.有孤立感,缺乏社会支持
有一部分人主观上认为自己被孤立,遇到负性事件时容易家暴,以获取家庭或社会支持。还有一部分人则由于早年太受家庭宠溺,形成极端自我的性格缺陷,一有不顺就倾向使用暴力。
3.缺乏社交技巧和自我肯定
如果童年生活在有问题的家庭中,如父母或家庭成员间经常用暴力解决问题,那么这个人就无法习得正常的家庭伦理和社交技巧,成年后的他们仍不懂正确沟通,婚后也不知如何扮演家庭角色,错误地认为家庭暴力很正常。而缺乏自我肯定的人,因为内心脆弱,往往会伪装出强大(如暴力)的表象来向社会证明自己。
4.有精神病史
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产生暴力行为。此外,生理异常、器质疾病、内分泌紊乱等都可能与暴力失控有关。那些存在很多心理创伤和问题的施暴者,可能会因鸡毛蒜皮的事而引爆内心“炸药桶”,做出暴力行为。
5.有酒精与药物滥用史
一般人都具备行为控制力,但吸毒、酗酒的人,由于大脑结构被药物、酒精改变,性格、人格出现扭曲,部分或完全丧失认知功能和自控力,容易出现暴力。
6.冲动控制力薄弱,存在其他反社会行为
施暴者自身可能具有性格缺陷。当他们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不会以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伦理观念约束自己,多以消极的方式去应对,导致不良行为无法纠正,而被进一步强化,形成恶性循环。当个体内在焦虑与挫折感升高时,情绪行为也容易失控,通过暴力形式发泄,出现反社会行为。
7.占有欲和嫉妒心很强,总是怀疑被遗弃
这类人对感情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常怀疑配偶与他人有不正当关系,一旦占有欲或嫉妒心被点燃,就可能诉诸暴力。这类人还可能会限制配偶的经济权利、社交自由甚至是人身自由。
8.喜欢将错误归于外因而谴责他人
他们往往认为挫折是他人造成的,自己是受害者。当争吵逐渐升级时,施暴者可能会回想起童年的家暴场景而激动,做出不可控的行为。
9.对另一半缺乏同理心,对配偶的痛苦不能理解甚至无视
同理心可解释为“设身处地理解”、将心比心的共情能力。如果原生家庭凝聚力较低,成员间相互照顾较少,人就很难习得同理心。遇到问题时,他们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不顾他人,无法对受害者的痛苦感同身受。
10.将日常压力导致的愤怒转移
应对压力,正常人会寻求合理的发泄方式,如运动、大哭、倾诉、旅游、独处或看心理医生。但家暴者在童年时期可能未习得积极、正面的应对压力、控制情绪的方法,导致成年后无法将愤怒以健康的方式发泄出去,而是迁怒于他人,比如配偶。如果缺乏有效干预,这种迁怒式的发泄会逐渐发展为家庭暴力。
11.有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如失业或财务困难
这类人往往比较固执,难以融入团队,“失业成性”。这种社会压力促使他们将家暴作为能力的体现,以暴力重塑其家庭地位,以获得内心平衡。
12.儿童期曾受到暴力虐待或目睹暴力
儿童时期是人格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此时大部分行为都是从家庭中习得。如果当时经历了家暴,通过目睹、学习、模仿,很可能从受害者转变为施暴者。
13.目前有使用暴力的情形、有威胁的行为或者武器的使用
被指控虐待动物的罪犯,也倾向于对人类实施暴力侵犯。虐待动物的攻击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绪的转移作用”,通过攻击弱小者来释放负能。在国外,故意虐待动物被作为衡量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指标。此外,曾有过霸凌行为、暴力前科的人也更容易家暴。
遇到家暴怎么办?
1.女性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了解什么是针对妇女的暴力以及维权途径。
2.向他人诉说遭暴经历,寻求他人的支持与帮助,商讨对付暴力的办法。
3.主动向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
5.在紧急情况下,拨打“110报警 。
只有当大家都不再沉默,站出来,做那个勇敢抗争的人、支持那些敢于抗争的人,这个世界才能越变越好。(来源:生命时报,记者 王冰洁)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