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科学精神做当代“新青年”,北大医院青年学术沙龙开幕

来源: 东方红星 2019-12-04

北大医院青年学术沙龙.jpg


    北大医院讯 2019年12月2日,北大医院团委联合科研处开设的“新时代、新青年丨北大医院青年学术沙龙”在医院科研楼六层报告厅第一次开课,副处长向宇介绍了此次系列讲座的课程设计和内容。邀请到医院科研处副处长、实验中心主任戚豫教授讲课,气氛热烈。据悉,12月的每周一、三、五晚邀请院内外科研专家为全院医学生和青年人系统性地讲授科研理论和方法,便于大家淬炼严谨的创新思维、掌握规范的科研思路。


    发扬“五四”精神,立德树人为本,学术引领未来。提高现代青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术习惯,凝练学术思维,激发青年活力,助力青年成长。本次学术沙龙的开幕,燃起了青年们的热情,医院党委副书记张静、科研处副处长向宇开场致辞,热情洋溢的话语感染每一位在场青年。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20世纪20年代,为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深受中国时局变化的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陈主编的《青年杂志》,陈独秀撰写发刊词《敬告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该医院副书记张静谈到,“聚焦学术竞争力,打造医学中轴线”,这是北大医院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可以说,为医学教育而生的北大医院是人才培养的沃土,而人才培养要从青年开始,精准培养,多元发展。北大医院“使命型人才培养目标”正是北京大学这片沃土上最有效的肥料,以“学术培养”和“临床教学”为两个切入点,最终成长为具有战略、领军、创新、学术型的医学大家。


    青年人是医院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医院科研管理更加关注青年群体的科研学习需求,设计出更加适合青年人的培训体系。让每位学员都能学有收获,学有所得,为自己的科研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自己深耕科研领域做足充分的准备。


    团委副书记李晓颖主持学术沙龙。戚豫教授在科研小课堂准时开课,讲解如何培养良好的科研精神,如何开展基本的科研,如何学习实用的科研技巧。戚豫老师从如何进行选题、如何实验设计、如何选取研究对象、如何进行方法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内容丰富而充实,生动而易懂。戚豫教授说,“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这是最基本的科学素养,也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


    科研工作中,最核心、最重要,也是最终成果的就是科研成果的表述,也就是学术论文。科研文章的类型各有相异,其背后对科学事实的发现、对复杂科学现象的辨别、对科学规律的表达、对科学结论的结构化呈现却是一致的。戚豫教授从综述的撰写、论著的撰写、病例报告的撰写等逐一阐释,通过举例说明撰写文章的思路,具体开展科研实践的范式。


    寄语年轻人:“顺利时戒骄,不顺时戒躁”。戚豫老师强调,从事科研工作有“科研八戒”:“戒张狂,戒过于自信,戒物质和权力欲急剧膨胀,戒不平静不耐心,戒好高骛远,戒快速浅阅读,戒急于求成,戒情绪污染”。全面诠释了科研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希望青年人能够始终坚守,甘于寂寞,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勇敢向前,一定会硕果累累。


    本次科研学术沙龙,还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处设置校内分会场,通过远程视频连线,给校内同学传递每次讲座的内容,同步听课,一起学习。


    新时代,新青年,继往开来,不辱使命。北大医院青年学术沙龙继续传承北京大学“五四”光荣传统,唱响新时代,举办系列活动,凝聚更多有志青年人,激发科学爱国的热情,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为医学科研发展贡献青春。(东方红星,文/李烈;资料来源北大医院团委)


0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