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城市病,人们期待健康城市
说起健康城市,很多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洁净的空气、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医疗和教育条件……但真正的健康城市什么样?恐怕知之者甚少。2016年7月,全国爱卫会经国务院同意印发了《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健康城市建设的内涵和任务。本期,我们邀请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李长宁主任和卢永副研究员,一起为大家讲讲,到底什么是健康城市。
《生命时报》: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倡导人们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对于一个城市是否健康,关注甚少。建设健康城市意义何在?
李长宁:城市化是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阶段,目前,全球的城市化进程都在加快。合理的城市规划能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持续发展。但是,过快的城市化,特别是规划不合理、管理不善的城市发展,会引发各类威胁人类健康的“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以及精神压力、缺乏锻炼、不良饮食及作息等。这些问题在很多城市,尤其在一些大城市中已经非常凸显。我们创建健康城市,正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
《生命时报》:那么,何谓健康城市?李长宁: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跟健康相关的问题,为此,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首先提出了健康城市的理念。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很快介入并加以倡导,欧洲、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积极响应。目前,全球共有4000多个城市在开展健康城市建设,许多城市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世卫对健康城市的定义是:不断创造和改善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使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们能够实现人生所有功能并发挥最大潜力的城市。在全球健康城市实践中,每个城市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发展背景,但其实现路径都是相近的,即“以健康为中心,通过政治承诺和健康的公共政策,促成跨部门行动和社区参与,并不断创新,达到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和健康人群的目的”。世卫及各国专家认为,每个城市情况不一样,希望各城市在建设中聚焦当地主要健康问题,做到有特点、有创新。
《生命时报》:评价健康城市的主要标准有哪些?
卢永:1996年世卫提出了健康城市10条标准,之后又设立了一系列评价指标。这10条标准包括:1.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2.为市民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3.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4.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各种不同的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健康而协调工作;5.能使其市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6.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7.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其种族或宗教信仰)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8.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决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力;9.做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使更多市民享受健康服务;10.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
各地在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时,一般会以世卫推荐指标为基础,并根据城市特点设定特色指标。综合来看,各城市设定的指标大都涵盖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人群、健康服务等维度。2014-2016年,全国爱卫办委托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复旦大学、北京健康城市促进会3家单位共同研究制订了我国的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命时报》:整体上看,我国的健康城市建设处在什么水平?国家做了哪些推动工作?
李长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地积极开展卫生城市创建工作,90年代与世卫合作在一些地区开展了健康城市建设试点。近年,北京、上海、杭州、广州、长春等城市,逐步全面地引入和发展健康城市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全国爱卫会颁发的《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健康城市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一批健康城市示范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包括: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优化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发展健康文化,尤其注重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饮用水安全管理、环境质量、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此外,近期全国爱卫办组织开展了首次全国健康城市评价,评价工作委托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3家单位完成,评价工作办公室设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根据评价结果,我们将形成我国首个健康城市建设白皮书报告,更加全面、系统地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生命时报》记者/张丽,2016年10月25日第04版)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