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破世界记录的“国产土专家”
中国氢弹之父,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
2019年1月16日,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逝世了。于敏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氢弹的于敏构型,几乎是带着团队一手把中国的氢弹搞出来。于敏构型独一无二,具备小型化,存储成本低的优点,使得全世界只有中国可以常备氢弹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中国做出贡献的人数不胜数,称得上伟大的不多,于敏算是其中的一个,正是因为于敏这位氢弹之父帮助祖国研发出来了氢弹,才使得中国人,甚至说黄种人得以在这个星球上稳定的立足,不至于被其他人种,民族,其他国家所奴役。这种伟大的人物,是必然要记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没有于敏这样的中华民族功臣,没有两弹一星,中国人不仅仅会站不起来,甚至可能亡国灭种,这句话没有丝毫的夸大。
于敏有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氢弹之父。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他却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中国有今天,正是有邓稼先,有于敏,有钱学森这些两弹一星的功勋学者,这些中国的脊梁们。中国今天在很多经济上的议题可以跟美国在谈判桌上谈,谈不拢也可以不谈,就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伟大贡献,中国才可以有底气。
国家,也没有忘记他们的贡献,2015年1月9日,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于敏获最高科学技术奖。当时,习近平弯下腰向坐在轮椅上的于敏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这一“礼遇”老一辈科学家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于敏去世后,中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仅有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3位在世。
老一辈的中华脊梁们,为我们华夏儿女屹立民族之林贡献了一生。们年轻一辈需要接力起来,为中国人过上好日子而奋斗,中国需要更多的是科技上的突破,生活质量的提高,年轻一代必须扛过民族大旗,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不懈奋斗。(来源:崇望网评 2019-01-29)
延伸阅读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中新网2015年3月31日电 由凤凰卫视和凤凰网发起,联合海内外十余家知名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2015年春天再次扬帆起航,推举及表彰2014-2015年度在不同领域成就卓著、对世界具影响力并受全世界关注的华人典范,颁受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以及“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中国氢弹之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因在核物理领域的巨大成就,近日获得由凤凰卫视联合海内外十余家知名华文媒体和机构评选的“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隐姓埋名数十年的“两弹元勋”
于敏,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他是中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也是中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用毕生心血倾注于祖国氢弹事业中。他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理论到技术,氢弹都要比原子弹复杂,为了加快氢弹的突破,1961年1月,于敏被国家选派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34岁年轻有为的他,带领原子核理论研究小组,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作用被一同参与研究的同事们评价为氢弹“首功”。
于敏一生获奖无数,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十几项重大奖项。而他又为了中国核武器研究而“隐身”长达三十年,不计个人利益,一头扎进偏远沙漠深山试验场,几近“常年失踪”,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
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5年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敏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
创造世界纪录的“国产一号土专家”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国产”科学家于敏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巅峰。
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父亲是天津的一位小职员,青少年时代他在抗日战争沦陷区度过,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记忆。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他便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进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后又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转到理学院物理系。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51年于敏以优异成绩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岁的于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然而此时的中国国际形势严峻,国防力量薄弱,为了在核领域实现突破,于敏从一张白纸开始,他拼命学习,拼命地汲取国外信息,在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只有依靠自我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他领导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完成一篇又一篇论文,攻克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彭桓武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55年,日本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率团访华,对于敏的才华产生深刻印象,称于他是中国“国产一号土专家”。1962年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同于敏晤面,称赞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并邀请他去丹麦工作,但当时已转向氢弹理论研究的于敏,婉言谢绝了邀请。
1967年6月17日,在耗时两年八个月时间、进行五次核试验之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七年三个月,前苏联用了六年三个月,英国用了四年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六个月,而中国人只用了两年八个月的时间,其间隔之短,实现速度之快,为世界之最,“国产土专家”于敏及众多科学家共同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爱国主义者
核领域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但背后的工作条件之艰苦却难以想象。于敏经常深入到计算机机房,平日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打印的纸带中,聚精会神地仔细分析计算结果,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常常顾不上吃饭。大家帮他把饭打来,他就一边吃饭、一边思考问题。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劳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当年正值中国准备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于敏参加了这两次试验,在工作现场他累到几至休克。但他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祖国西北,由于连年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他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身体极度不适,开始便血,被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周光召称他为“毕生奉献、学界楷模”。他不辞辛劳、不计个人名利,为了国防科研事业奉献一生,最大动力便是他的一颗拳拳爱国之心。他常说“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于敏平时喜欢读古诗词,对诸葛亮和岳飞倍加推崇。他欣赏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尊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气节。正是这样的信念和情操,使得他甘心倾注毕生精力和心血奉献于国防科研事业,成为“中国氢弹之父”。但对于这样的称呼,他又极力反对,他常常对身边工作的人说:“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少不了我,我缺不了你,必须精诚团结,密切合作。”
“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4-2015”颁奖礼将于4月3日晚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华美登场。凤凰卫视及凤凰网会通过卫星和网络向全球播出。届时,联合主办媒体和机构北京青年报、中国新闻社、新加坡联合早报、明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凤凰卫视及凤凰新媒体、星洲日报、旺旺中时媒体集团、香港文汇报、世界日报(北美)、亚洲周刊、侨报、欧洲时报、清华大学的代表将齐聚现场,向获奖人提问。(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5年03月31日)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