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饼是月饼的先祖,真正的月饼南宋出现明代流行送亲友
据专家考证,月饼在南宋时期才真正出现,早期的胡饼可能是月饼的雏形。我国新疆地区吃的“馕”就是胡饼。
早在汉代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吃圆形的、点缀着芝麻的烧饼。汉代控制西域后,引进芝麻,胡桃,为饼类制作增添了新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也被称为“胡饼”。这是因为,当时的芝麻是从西域的胡人那里来的,人们把芝麻叫做胡麻,胡麻做的饼叫胡饼。
最早一条记载“胡饼”的文字,是《太平御览》八六。引《续汉书》:“灵帝好胡饼”。其次是《三辅决录》:“赵歧避难至北海,于市中贩胡饼”的记载。可见汉代已有“胡饼”。就算有人说《三辅决录》出自后人之手,《晋书》也有王羲之独坦腹东床,啮胡饼,神色自若的记载。可知至迟晋代已传入“胡饼”了。
馕在新疆的历史悠久,古代称为“胡饼”。馕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而放少许盐。馕大都呈圆形,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有40-50厘米。这种馕大的要1-2公斤面粉,被称为馕中之王。最小的馕和一般的茶杯口那么大,叫“托喀西”馕,厚约1厘米多,是做工最精细的一种小馕,还有一种直径约10厘米,厚约5-6厘米,中间有一个洞的“格吉德”馕,这是所有馕中最厚的一种。
据封面新闻10月1日报道,记者采访了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他认为:唐代连真正意义上的“中秋节”都没有,更没有月饼?可以考证的“月饼”一词,一直到了南宋才出现。
唐朝的八月十五,可能有“吃饼”的习惯。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写道,八月十五这天,“寺家设餺饨、饼食等,作为八月十五之节”。尽管当时,长安城里已经有了做饼的铺子,但当时在八月十五做饼,只是中秋祭月的供品,并非中秋节的节令食物。
北宋时中秋节已有吃月饼风俗,但是否普遍并不肯定。苏东坡《留别廉守》一诗中,便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说法。
北宋虽然有八月十五吃月饼之俗,但所食月饼当时并不叫“月饼”,而称为“金饼”。苏舜卿《和解生中秋月》诗中即称,“银塘通夜白,金饼隔林明”。一直到了南宋,才出现可以考证的“月饼”一词。
吴自牧的《梦梁录》、周密的《武林旧事》,都出现了“月饼”一词。不过,这种月饼是“四时皆有”的日常食品,只是在中秋节这天吃,意义非同寻常。
到了明代,“吃月饼”已为中秋节的固定风俗。中秋节所食的饼,不仅可以叫“月饼”,还有“团圆饼”、“团饼”等叫法,为月饼赋予了团圆的诗意。这时期中秋节独家定制的月饼,种类也开始丰富起来,不仅有水果馅儿的常规款,还有印着玉兔和蟾蜍的定制款,适合不同人群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人中秋送月饼的习俗,早在明代已经开始流行。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有相同说法,“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老百姓开始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送月饼,表达美好的节日祝福。(来源:封面新闻,百度百科,约1200字)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