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心绞痛是心脏病吗,查不出心脏病的原因就是没有风险吗?

来源: 东方红星 2021-02-16

胸痛2.png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典型症状,多数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通常是心脏缺血反射到身体表面所感觉的疼痛,特点为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常发生,每次发作持续3~5分钟,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药物后消失。多数40岁以上男性多见,常见诱因为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


    有的人会经常出现心悸,胸闷,心绞痛,乏力等症状,可能是冠心病发作。一些冠心病患者,在初期阶段,往往心绞痛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性,往往在劳力后,过度疲劳的时候,才容易出现胸闷气短,心绞痛的症状,而胸痛时,含服硝酸甘油,就能够迅速缓解。而且多数人通过专业检查能发现心脏有器质性病变。


    而有的人也出现心悸,胸闷,心绞痛,乏力等症状,但心脏专业检查往往没有器质性病变,被称为心血管神经症。发作没有规律性,多数人以主观感觉不适为特征,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出现,也可能在某个时间段内一次都没有发生,而且在胸痛时服用扩张血管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等药物几乎不起作用。还会伴有植物神经紊乱带来的其他不适症状,比如多汗,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大小便次数增多,胃肠道不适,便秘等等。


    一位胸痛患者经常发作,检查没有心脏病而是胃病


    据报道,一位患者xxx,男,50岁,因反复胸痛,多次急诊就医。患者主诉胸痛频繁,曾做过两次冠脉造影术,每次造影检查都提示阴性。胸痛2年,吃了阿司匹林、普伐他汀、美托洛尔等药,心电图、心梗指标都良好。


    医生会诊时发现,患者胸痛不是心脏病,而是一种消化道的常见病:胃食管反流病(GERD)。

胃食管反流1.jpg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轻症患者没有明显不适,中度症状的患者会有进食后反酸、吞咽困难等消化道不适等症状,一些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烧心等不适。由于食管的位置离心脏较近,当发生食道损伤引起疼痛时往往会引起消化液灼烧样症状,由于过度靠近心脏,其胸痛症状偶尔会与心脏病的胸痛相混淆。


    该患者胸痛的部位是一条直线状分布,而且每次都是晚上睡觉时发作。由于平躺时胃酸易反流入食管,造成烧灼样疼痛。患者赶到医院改为直立坐姿后,食管不再接触胃酸,胸痛的症状就自然缓解了。


    患者服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其中还使用了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化学成分是乙酰水杨酸,是一种酸性药物,服用该药会加重胃食管反流的化学刺激性。


    胸闷胸痛为何检查心脏正常?


    一般来说,对于有心脏病症状的患者,首先需要进行一些常规筛查,如心电图、超声、血管造影等,了解心脏是否有器质性问题。还要进行相应的心理压力测量,如情绪量表测量,以反映患者是否有情绪和心理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否与相应的心肌缺血事件有关。由焦虑、紧张等情绪引起的心脏问题,如果不是在发病时,常规检查很难发现。而且,还可能与使用的检查方式及设备精确度有关。


    心理、情感问题和心脏病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当一个人焦虑不安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加,人体会释放许多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神经递质会收缩血管,心脏相应的局部组织可能会缺血或有一些反应,从而引起一些类似心脏病的症状。


    如何检查和诊断心理性心脏病?


    心理性心脏病和心脏病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心理性心脏病独立存在。病人并没有真正的心脏病,主要是心理、情感和精神问题引起类似心脏病的症状。一旦病人发作,就像真实心脏病发作一样。


    2、心理性心脏病和心脏病并存。由于性格、遗传或环境的原因,病人处于非常强烈的负面情绪和精神压力之下。渐渐地心脏会受损,导致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律不齐等。这种病人需要治疗心脏病,同时也有心理问题。一般来说,病人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通常都有心理问题。

心肌梗死-15.jpg

    3、心脏病在压力下发作,引起病人的心理变化。有许多冠心病患者接受了支架和旁路手术。尽管血管重建非常成功,心电图结果也表明心脏的血液供应良好,但患者还是感到不舒服,认为症状越来越严重。这种情况通常一是心脏病,二是心理作用。


    现代医学的模式是查找器质性心脏病,如通过影像学检查,试图发现血管堵塞、堵塞的程度、心肌缺血等,一些患有心理性心脏病的患者可能被忽略。根据门诊的观察,患者中约有1/3有由心理情绪引起的心脏问题,但找不到器质性心脏病。很多心脏病患者在接受各种检查和侵入性治疗后出现心理和情感问题。如果压力得不到缓解,就会引起一系列心脏症状或加重原有心脏病的症状,大约有50-60%;40%的心脏病患者患有心理问题,即双重心脏病。


    诊断心理性心脏病,应该做两件事:1,完成心脏病器质性疾病的筛查;2,必须完成相应的精神和情绪压力评估。这样可以确定病人是否有心脏和心理问题,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


    心血管神经症是心理作用的结果,可引发实质心脏病


    心血管神经症是一种以心血管症状为特征的神经性疾病,中青年人多发,女性的发病比例高于男性,更年期女性最常见。该病有明显的心血管症状,如心悸、胸痛、气短、乏力等症状,但并没有冠状动脉狭窄,心脏本身也没有器质性的病变。这些不适症状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有密切的关系,而并非心血管病变所引起。如果积极配合调理治疗,预后都较好。多数可以治愈。

心脏诊断.png

    心血管神经症主要是由于精神心理因素影响,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的心血管不适症状。其中,有些患者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同时也存在神经功能失调,这两种情况有可能相互影响,导致心血管出现健康风险,即使心脏没有出现器质性病变,心血管神经症长期无法得到缓解和改善,也有可能会逐步引起心脏病变,导致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如血管痉挛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这种器质性心血管疾病与心血管神经症之间的相互影响,易发生猝死。


    心血管神经症的病因目前不明。通常与神经类型、遗传因素、性格因素、外界环境因素等都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这些因素综合影响心血管系统,使得心血管功能出现紊乱,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不适症状。经常过度忧虑的人,更容易出现心血管神经症。


    有的人认为自己有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活不久了,胆子小,内向多疑,就更容易出现心血管神经症。而且由于思想上的压力和疑心,本来并不严重的心脏病症状变得更加严重。


    中青年人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更大,如果不能合理地安排工作生活,或者有些无法缓解的压力长期影响,压力导致的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就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平衡,导致发生心血管神经症的几率升高。这也是一些年轻人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因。


(东方红星,文/李烈,约2600字)


阅读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