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剧本《辛亥革命》赏析

作者: 艾克拜尔 【 转载 】 来源: 中国作家·影视 2015-06-17

辛亥革命.jpg

电影《辛亥革命》海报。资料图


    由著名编剧王兴东、陈宝光联袂创作的电影剧本《辛亥革命》(注)与读者见面了。这也是《中国作家》推出影视版初衷之一:让更多的受众通过文本率先品读影视文学精品,进而欣赏通过导演二度创作的银屏作品,由表及里,由意象表述到直观映像,充分享受电影这个综合艺术的魅力。当然,受众也对钟爱的影视艺术抱有更高的欣赏期待,这也是作家艺术家们创作原动力之一。


    主题意义。2011年即将迎来辛亥革命百年。这场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挥了分水岭作用,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它打落了古老亚洲第一顶皇冠,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七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切,对电影剧本主题的深度开掘,发挥了重要作用。受众在欣赏文本的同时,对中国近代史想来会有一个具象认知。孙中山对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所付出的艰辛与不懈奋斗,民主先驱者的无私无畏精神,以及他伟大人格魅力,无不深深感染和激励读者。


    剧本结构。面对辛亥革命浩瀚的历史史料与众多的人物,电影剧本《辛亥革命》的编剧精心提炼出四个章节,行云流水般圆满完成电影结构,可谓匠心独运。第一章《血染黄花岗》描写了推翻满清帝制革命的兴起。革命先驱坚持主义,大义凛然,前赴后继,英勇就义,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唤醒四万万沉睡的同胞为脉络,勾勒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第二章《武昌城首义》传承了孙中山先生:“医人是我的本职,医国是我的天职。医术只能救人,革命才能救国”的革命理念,突出他“医国”革命和救国的政治主张,突出他的三民主义尤其是民族主义即爱国主义思想。第三章《阳夏保卫战》真实描述了汉口之役,黄兴虽在此役失败,不得不离开武昌,却成为辛亥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第四章《走向共和制》体现了辛亥革命在孙中山领导下,最终让清廷退位,南北合一,走向共和的伟大历史进程。剧本整体故事核心便是叙述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同盟会,如何采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没落、卖国的清朝政府,建立中华民国的故事。


    剧本的结构原理依据“驼峰式”情绪起伏段落模式推进和展开。每一章均有其高潮点,剧本饱满的情绪引领受众一路推向剧终,出现一次又一次驼峰式的情绪高潮。显然,四章构成四组驼峰,形成四个情绪激越的感人高潮(平均每25分钟一次),四个情绪段落设计是否成功决定着这部电影的优劣成败。没有情绪就没有艺术的一切。剧本叙事追求的就是这种能够感染人的情绪。


    当然,电影剧本《辛亥革命》不是孙文传再现,更不是为国父孙中山再立新传。剧本形象表达了百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一批革命者为实现孙中山的思想和主张采取与清廷激烈的流血冲突,从失败走向成功,取得一个全新政治集团执着追求革命目标过程。是一部集史诗性、全景式创作,描述以孙中山为思想主导,黄兴为军事行动领导的辛亥革命期间悲壮的历史故事。通篇剧本以最终皇帝退位,翻开中国历史新的一页,完成主题。


    人物定位。电影剧本《辛亥革命》编剧严格遵循电影艺术特殊规律,定位主要的四个人物,以他们为轴心调动和编织通篇剧情,达到了理想效果。一是革命的领导者、思想家孙中山。剧本突出塑造他医人与医国的个性,过去相关电影尚没有从医生角度描写他,这是编剧的创新设计之一。孙中山的个性化道具是手术刀,符合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二是革命军事行动的指挥者、军事家黄兴。他冲锋陷阵在前,争权夺位在后,断指盟誓,憨厚忠勇,为人所敬。他的个性化道具是烟斗。三是革命的顺应者、政治家黎元洪。他被动卷入革命,却能顺势而动,成为革命的参与者,客观上也成为革命的推波助澜者,当然也是革命成果的意外摘取者。这是任何一场革命都可能出现的典型人物,擅于看风使舵。他的个性化道具是望远镜。四是革命的篡夺者、政治军事谋略家袁世凯。一个利用革命和被革命所利用的野心家,玩朝廷和党人与掌股之中(当然最终将被历史唾弃)。从某种意义上说,迫使清廷寿终正寝,他也发挥了内因作用。他的个性化道具是阴阳球。人物定位与个性化道具的设置,强化了电影的故事主线和可视效果,延伸和拓展了电影的艺术张力。


    叙事风格。由于电影剧本人物众多,场景变幻节奏很快,编剧采用了“块状情绪段落”式叙事方式。每一章突出焦点人物在核心事件中的独特作用,痛苦挣扎,内心矛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举例来说,为孙中山精心设计了五段戏:1、槟榔屿决策起义;2、美国华侨募捐(写他与华人关系);3、摇控武昌起义;4、舌战四国财团(写他国际斗争经验);5、创建民国与袁世凯斗制,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退位与君主制度的消亡,临时大总统孙文退位与共和制度的创立。而孙中山的两个需求即解除个人危机与推翻清廷的革命目标在剧中贯穿始终。剧本开场就让观众看到他是清廷通缉的要犯,捕杀的危机悬于头上,不能回国,不能直接领导革命。因此,他有个人的愿望需求,便是解脱通缉令。剧情合理推进孙中山完成了推翻清廷的大目标,也实现了个人的回国欲愿。


    剧本注重独特叙事风格,在揭示革命的残酷性的同时制造情节的刺激性。一是揭示人在生死、权利面前的复杂性,塑造人格的多样性,甚至突然卷入革命出现的喜剧性。二是用抒情手段,展示革命者的大义情怀,用诗情画意体现革命家的崇高心灵境界。三是以史诗般的意境表现战争场面,不做一般化的交待战争过程。表现战争也是大写意,也是通过提炼以制造情绪为目的。四是反复通过战争场面与权利场面,展现血与火的搏斗和人格与人性的较量。一切场面都是为了揭示人物灵魂而营造,而铺垫。故事实质是充分展示革命的领导者参与者,通过反衬人物精神境界的对比与较量,完成揭示人性,人格,人情,人道题旨。


    毋庸讳言,没有刺激性,没有喜剧性,没有激情性,就没有一部影片的商业性。只有引人入胜,动人心弦,发人深省的影片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编剧熟稔这一点,电影剧本《辛亥革命》的创作便是沿着这一目标和这样的轨迹设计与谋篇布局的。


    意外迭起。剧本从第一章便给受众带来环环相扣的意外情节,揭示了历史的必然性往往蕴含于无数个偶然性中。徐宗汉打了清廷设卡严加防范的搜查者,出乎意外地掏枪逼人还能闯过关卡。温生才与党人在码头受阻恰逢广州将军孚琦,温生才突然掏枪将其击杀,引起码头大乱,胡汉民和罗辉等几个青年学生得以趁机拥出码头遁走,而温生才最终被剐。黄兴率众攻打两广总督府手指中弹,举刀自断伤指。徐宗汉在广州街头江面收葬革命志士尸体,压抑悲情,直至与黄兴生死盟爱,呼出要生一个孩子,党人杀不绝的心底呐喊。在之后的几章中更是意外迭起,一次次将剧情推向高潮。旅美华人罗舜明之子罗辉牺牲使孙中山陷入尴尬境地。清廷派出的杀手在美对孙中山行刺未遂,杀手之一突然犯急性阑尾炎,孙中山当场做手术救杀手一命,即以切除的阑尾为例宣传他的革命主张。而在武昌黎元洪却意外地被革命党人推为都督。孙中山在英伦用手术刀分卸蒸乳猪,然后拂袖而去,表现其人格不屈。从黄兴辗转赶赴前线军威大振,转而在汉阳再度失败陷入沮丧——革命并不是一件一帆风顺之举。北洋军眼看就要攻下武昌,袁世凯突然叫停——其间潜藏着历史杀机。洋人来武昌议和总督大印却不在,孙武现刻萝卜印救场——在历史关头总会有一些超乎常理的细节发生,且会从某种意义上成为历史进程的润滑剂抑或是助推剂。袁世凯出人意外地让唐绍仪割掉自己的辫子——他的见风使舵的政治表演达到了极致。当所有的历史因素迫使皇帝退位,消息传来,推翻清廷目的已达,惟见孙中山喜气洋溢毅然辞职让位,伟大人格完成。


    历史场景。剧本序幕便展开刀斩秋瑾的黑暗历史时刻,这位女中豪杰生死不惧,面临行刑凛然提出,我是一个母亲,杀头由你,但不能剥光我的衣服。显然,这样的历史场景在电影开场两分钟内便将牢牢吸引观众。而在后来的对温生才施剐刑,十分钟内将把观众刺激定座。对喻培伦、林觉民等钉刑,凸显革命的残酷性,让失败的情绪压抑着观众的情绪,让观众的期待成为全剧的悬念,等待结局。起义失败的压力作用于孙中山,咸马里的帮助突出革命乃是世界潮流。咸马里放幻灯,以形象国耻看透清朝腐败,揭示革命的必然性。孙中山克服募捐的困难,表明他在失败中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以及他在海外的影响,激发了华侨的民族主义精神。孙中山做手术,形象隐喻医国与医人。海外募捐是孙中山的重场戏,国内捐命,海外捐钱,落在情绪的高潮上。“辫子戏”在此剧中作为通俗造型形象出现,编剧有意设计了清朝辫子功,司徒美堂与孙中山合作切除清廷武人“辫子”情节,成为剧本的喜剧因素。尤其黎元洪从声称不剪辫子,一样革命,及至后来主动剪去辫子(之后还有袁世凯剪辫子),到武昌全城男人剪辫子,并用剪下的辫子做导火索攻敌。这些精心发掘的历史画面,转化为突出辫子的造型细节,使革命变得具象化。从黎元洪到袁世凯,逐层递进,喜怒哀乐,皆有戏看。女人放足,裹脚布像灵幡挂满树上,在长江岸边形成蔚为壮观的一景,使中国电影陌生化镜头抵达未曾出现的历史画面,由此象征地宣告一个专制制度的终结和自由时代的到来。而从武昌向长江放送宣布革命独立木牌——发水电报,是革命者激情的传递,对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亦是一次陌生化的冲撞,是剧本最具特色的造型语言之一。袁世凯阴谋逼宫,尤其是哄劝小皇帝:“共和就是你再也不用上朝了,爱怎么玩就怎么玩了!”有着多重隐喻。小皇帝以他童稚的声音说出“那共和太好玩了!”既展现了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皇权制度的荒唐与没落,又充分揭示了身为小皇帝,孩子身上与生俱来的纯真天性,而让这样的孩子承担一个王朝的使命,是何等的无奈和脆弱。显然,一个旧的时代必将死去,一个新的时代必将诞生,这就是电影剧本《辛亥革命》必然结果。


    个性台词。剧本精心运用个性化台词,既塑造了丰满人物形象,真实反映了时代特点,又强化了全剧的感染力,深化了电影主题。准备广州起义时孙中山道出:“其实我们这次策划广州起事,就是生孩子,要阵痛,要流血,要割断两千年的封建脐带,接生的这个孩子,就叫中华民国!”一语中的。在面向海外同胞筹钱时说道:“国内同志舍命,海外同胞出钱。”当有人提出革命是犯上灭祖,大逆不道时,孙中山当场宣布他的革命宗旨:“革命是天底下最神圣不过的事情。法国革命是为了自由,美国革命为了独立,我们革命是为解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问题……。”在临场做完手术之后扬起手术刀就说:“割掉发炎的阑尾,救人一命。推翻腐朽的清廷,是救中国之命,中国强了,华侨的腰杆就硬了,就不再受人歧视了!”对于在场者提出革命是否要诛灭满人的质疑,孙中山立即宣称:“我们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民主国家,满人是平等的公民,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当有人问及他提倡的民族主义含义时,他即予回答:“用民族精神来复兴国家,振兴我中华民族!”振兴中华,一代伟人的个性语言,成为我们迄今呼出的共同心声。在接受华侨捐款现场,孙中山热泪盈眶地感念:“华侨,革命之母啊!”在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上面对同志们的疑虑,孙中山庄严提出:“难道我们革命了这么多年,就如此弱不禁风吗?如果袁世凯一百年不铲除清廷,我们就等他一百年吗?”他接着阐释:“和谈,备战,二者不可偏废,不能把宝都押在和谈上,谈不好就要打,要有打到北京去的勇气!在没有立锥之地的时候,我们都多次起义,难道有了半壁江山反而害怕了吗?”这些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掷地有声,蕴含着巨大的鼓动性,使全剧熠熠生辉。孙中山决定把总统位置在袁世凯推覆清廷后让予他,当有人说,既然要让,何必选举?孙中山回答:“选举就是要在国人心中建立民主,如同在千古荒野中,本党先铺设一条铁路,使国民和政府齐上轨道。将来中国,无论何人都不可脱轨,不可逆行!” 选举前夕,面临党人误解、袁世凯扬言派出杀手、战争一触即发的危机和压力,孙中山坦言:“其实我心里很痛苦,明知这是一个临时的职务,明知这是面对炮口的宣誓,但我必须冒险前行。纵观亚洲,没有一个国家实现共和制。孙文不才,愿为天下先,即使我能当一天总统,也要给中国留下一个光明的政体。”他的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勇于担责精神,深邃的历史眼光和远见卓识,无不感动着每一个人。当广东方面要推举他如父长兄孙眉为省都督时,身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拒绝签批,他说:“任人唯贤,天下为公。家兄一向老实厚道,不懂政治,一旦上台,遭人欺骗,误省害民,强他所难!我爱家兄,更爱粤省,绝不能唯亲所任,电告粤省,此议永不再提。” 任人唯贤,天下为公,成为我们迄今追寻的目标和实施方略。他对革命烈士秋瑾的两个孩子爱抚和无限畅想的寄语:“帝制虽已结束,革命倘未成功,需要你们,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中华民族要复兴,世界一定会看到一个强盛的中国,屹立于东方。到那时……”成为后来的座右铭。而他的畅想,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


    电影剧本《辛亥革命》可圈可点,艺术而真实地再现了历史。我们期待着看到通过导演二度创作的感人大片,也由此为纪念百年辛亥做出贡献。

 

    电影剧本《辛亥革命》刊发《中国作家·影视》2010年第12期


0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